湿排粉煤灰的脱水—自然沉降法脱水
火力发电厂采用水力除会时,粉煤灰在水中呈悬浮液。悬浮液中粉煤灰与水的重量比,称为固液比。实际生产中,粉煤灰悬浮液的固液比一般为1:20~1:40(即粉煤灰含水率高达95%以上)。
粉煤灰房建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对粉煤灰的含水率均有一定要求,必须经过脱水处理后方可使用。目前采用的脱水方法,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:自然沉降法、自然沉降一真空抽水法和浓缩—真空过滤法。在国外尚有浓缩—离心过滤法。现分述如下:
一、粉煤灰在悬浮液中的自然沉降法特点
自然沉降法脱水,是利用粉煤灰悬浮液中粉煤灰颗粒的重力作用使之从液相(水)中沉淀下来的原理,把澄清水由已沉淀的粉煤灰上部排除,从而获得含水率适当的粉煤灰原料。
自然沉降法脱水,可利用自然坑地、洼地,也可自建间歇作业的沉灰池。
粉煤灰颗粒在悬浮液中等速沉降的速度,称为水力沉速。它与粉煤灰的比重、颗粒大小、水的温度和粘度等因素相关。当粉煤灰粒径小于0.1mm时,其水力沉速的理论计算公式如下:
Vo=18000η(d2(δa—δw))
式中 V0—水力沉速,mm/s;
δa—粉煤灰的密度,kg/m3,一般为2000~2300kg/m;
δw—水的密度,取1000kg/m3;
d—灰粒直径,mm;
η—水的粘度,kg*s/m2。
从理论公式中可已看出,粉煤灰颗粒(以下简称灰粒)越细,直径越小,则V0值越小,6上,在沉降过程中灰粒相互间和灰粒与器壁之间由于摩擦、碰撞而产生的机械阻力,也将影响水力沉速;同时同一种类的粉煤灰,当固液比小时,水力沉速快;固液比大时,水力沉降速慢。因此粉煤灰悬浮液中灰粒的水力沉速很难用公式计算,通常均用“量筒测定法”快速测定。
量筒测定法用的量筒为贴有毫米方格纸条、容量为1000ml的量筒。试验方法是将量筒置于光线充足的地方,然后将粉煤灰悬浮液注满量筒。记下液面毫米数,再用玻璃将悬浮液搅浑。当液柱顶面澄清区开始出现时,立即用秒表开始计时,待过渡区消失到达临界点时立即按秒表停止计时,同时记录临界点毫米数,量出沉清区高。粉煤灰水力沉速按下式计算:
V0=t(ι)
式中 V0—粉煤灰水力沉速,mm/s;
Ι—悬浮液沉清区高度,mm;
t—粉煤灰沉降到达临界点的时间,s。
灰粒在粉煤灰悬浮液(以下简称灰水)中沉降的过程,出现分区现象,即由上至下形成由大小不同灰粒组成的浓度不同的各分层,下层较上层的颗粒与浓度逐渐增大。从静置沉降现象观察(图2-1),沉降过程中灰水分为澄清区、沉降区、过渡区和压缩区。延长静置时间,当沉降区和过渡区开始消失时,便出现明显的固、液分界面,该固界面称为临界点。从粉煤灰悬浮液沉降曲线图(图2-2)可以看出:在临界点A出现以前,灰水沉清速度主要取决于沉降区的灰粒水力沉速;临界点出现以后,灰水沉清速度则主要取决于压缩区的灰粒水力沉速。当沉清区与压缩区分界面恒定时,沉降过程结束,此时称为压缩终止点。灰粒在沉降区的水力沉速要比压缩区的大得多,这是因为压缩区的固液比很大所致。因此,自临界点出现至压缩终止点,需要相当长时间。
现将粉煤灰悬浮液沉降特性测定实例列示如下:
(1)北京热电厂粉煤灰悬浮液沉降特性见表2-1。
北京热电厂粉煤灰悬浮液沉降特性 表2-1
编号 |
灰水浓度(固液比 |
临界点 (min) |
压缩终止点 (min) |
沉降区水力沉速 (min/s) |
压缩区粉煤灰含水率(%) |
|
临界点 |
压缩终止点 |
|||||
1 |
1:20 |
5 |
9 |
0.990 |
65 |
57.8 |
2 |
1:18 |
8 |
12 |
0.608 |
63.3 |
56.7 |
3 |
1:10 |
8 |
16 |
0.540 |
61.2 |
52.9 |
(2)武汉青山热店电厂粉煤灰悬浮液沉降区水力沉速,当灰水固液比为1:18时为0.668mm/s。
灰粒在水中沉降,灰水可以是静态的,即灰水静止不动而灰粒沉降;也可以是动态的,即灰粒在灰水的流动过程中边沉降变流动。自然沉降法脱水可依据这两种情况,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。
[page]
二、灰水间断地灰水静止状态脱水沉灰池
灰水间断地注入沉灰池,当沉灰池注满灰水进口,开始静置自然沉淀脱水,静置至出现压缩终止点后放出上部沉清区的水,压缩区的积灰层留在池底,依次依次地分层积灰至沉灰池有效积灰高度止,即可挖灰使用。
1.沉灰池尺寸的确定
池子的高度: H=h1+h2+h3
式中 H—池子的盖度,m,一般为3~.5m;
h1—清水层的高度,m,一般为1~1.2m;
h2—积水层的高度,m,一般为1.3~2m;
h3—进灰渠道的高度,m。
池子的有效高度:
根据粉煤灰房建材厂日用灰量所需的积灰层容积;
式中 Vr —工厂日用灰量所需的积灰层容积,m3/d;
Qr — 工厂干灰日用量,t/d;
Wa— 积灰层粉煤灰含水率,%一般绝对水分为100%左右,相对水分为50%左右;
Ra —积灰层粉煤灰密度,t/m3
沉灰池宽度B一般为5~15m,长度,L=F/B。当采用电靶出灰时一般L=(3~4)B
2.每一沉灰池注灰水的累积时间
每次注灰水后积灰层的厚度:
式中 hi—每次积灰层的厚度,m;
∑hi——前几次积灰层厚度的总和,m;
q—灰水平均含水率,t,m3
Hf、wa、ra —— 同前式。
每次注水所需时间:
式中 ti—每次注灰水所需时间,h活min;
Qa—电厂排灰管平均流量,m3/h或m3/min。
每一次沉灰池注灰水的积累时间:
3.每次注灰水积灰后排出清水量
4.每一沉灰池脱水操作周期
式中 T—每一灰池脱水操作周期(h);
∑tf —— 各次注灰水后静置自然沉降脱水时间的总和。(h),tf为每次注水后自然沉降脱水时间,一般为30~40min。由于粉煤灰是多孔结构,蓄水性能强,静止脱水时间过长并明显提高脱水效果(表2—2) ∑tf =(30—40)n,n为每一次沉灰池脱水操作周期内注水沉降脱水的次数;
∑tw—各次排出清水所需时间的总和,h;
式中 tw—各次排出清水所需时间,h;
∑f—各次排出清水时开启水孔面积的总和。M2;
Uw—放水孔平均流速,m/s,可取1~1.5m/s
5.进灰水渠道的设计参数
灰水在渠道中的不勋流速vk值取1.2m/s,渠道坡度取i=0.005。
渠道断面尺寸:
式中 F—渠道有效断面积,m2;
Q—电厂灰水平均流量,m3/s;
b—渠道有效宽度,m;
0.3—渠道中灰水流的高度为0.3m(渠道高度H=0.5m)。
[page]
三、灰水流动状态脱水深灰池
灰水流动状态的脱水是灰水由沉灰池的一端进入,澄清水由另一端溢流排出的连续作业,灰粒在灰水流中边流动边沉降。在沉灰池中灰水分为两带,上层灰水流动部分称为流动带,下层静止沉降积灰部分称为静置带(图2-3和图2-4)。沉灰池中粗、重颗粒,由于水力沉速快,穿过运动带的时间很短,被灰水流携带向溢流口移动的距离也很短,故在沉灰池进口处快速沉降,而形成一个坡向溢流口的斜面。灰水不断引进,澄清水溢流,斜面积灰层逐渐增高,待溢流水中含灰量超过允许限度(<0.1)时就关闭灰水进口闸门,再静置一段时间后,入出澄清水就可以挖灰使用。
1.沉灰池尺寸的确定
灰水在运动带的流速:
式中 V1——灰水在运动带的流速,m/s;
Qa——注入灰水池的灰水流量,m3/s;
H1——运动带的高度,m,一般为0.5~1m;
B——沉灰池的宽度,m,一般为5~9m。
灰粒穿过运动带上沉所需的时间:
式中 t——灰粒穿过运动带上沉所需的时间,s;
v0——溢流中较大灰粒的水力沉速,m/s。
在t时间内,灰粒所走的水平距离:
式中 L2——灰粒在灰池内所走的水平距离,m。
沉灰池的长度:
式中 L——沉灰池的长度,m;
L2——沉灰池的工作部分长度,m。
沉灰池工作部分长度:
式中 F,Vr——与前述公式中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相同;
h——积灰层高度,m,一般为1.5~3m。
沉灰池的高度根据挖灰的方式而定,一般为2.5~3m。
2.每一灰池脱水操作周期
积满一池灰所需的时间:
式中 Ti——积满一池灰所需时间,h或min;
γa、Qa、q、Wa——与前述公式中的意义相同。
第一灰池脱水操作周期:
式中 T——每一灰池脱水操作周期,h;
Tf——灰池积灰后静置脱水时间,h;
TW——放出静置后澄清水的时间,h。
根据工厂用灰量一般设置3~4个沉灰池循环使用,一池注灰水沉降,一池静置脱水,一池挖灰使用,或另设一池备用。当采用第一种方法脱水时,为使电厂灰水能连续供应,可两池交替注灰水沉降脱水。
四、两种自然沉降脱水方法的比较
第一种静态脱水方法操作较繁琐,但澄清水中的含灰量能符合排污要求。第二种动态脱水方法,如要确保溢流水达到排污要求,则L2段需很长,池子的有效利用容积偏低。
由于粉煤灰房建材料企业用灰量与电厂供灰量不可能平衡,电厂不可避免地仍需设置排灰场,此时如果选用第一种脱水方法,当沉灰池停止注灰水时,灰水则可由渠道引至电厂排灰场;如选用第二种脱水方法时,沉灰池长度可适当缩短,含灰量较大的溢流水可引入电厂排灰场。为适应这种情况,粉煤灰房建材料厂的沉灰池应设在电厂排灰场附近。
五、自然沉降脱水法的适应范围
自然沉降脱水法存在以下问题:
1.沉降脱水后的粉煤灰停水率仍高达50%以上,不能在生产中直接使用,还必须在贮棚内堆置晾干或采取其他方式进一步脱水。
2.含水率不均匀,对粉煤灰房建材料生产过程中的配料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。
3.雨季及北方冬季取灰困难。
4.由于沉灰池是利用物料自身重力沉降脱水,而粉煤灰的粒径不一,特别是当电厂灰渣混排时,沉灰池内颗粒分级现象严重。灰水进口端灰粒较粗,含渣量大,靠近溢流口处灰细而无渣。灰渣的粒径对粉煤灰房建材料的质量影响很大,因此,必须对脱水后的粉煤灰进行匀化处理,而匀化处理的工艺和设备却十分复杂。
基于以上问题,自然沉降脱水法只适应于小型企业或特殊情况,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。